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得以传入国内,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可以借鉴的域外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变化很大,正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朱宗顺教授的专著《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下称《交流与改革》)一
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希腊学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交流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英国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模式曾经为欧洲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榜样,而英国也从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吸取了有益于其教育现代化推进的资源;北美从欧洲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获得了启迪;日本则广泛吸纳了欧美的教育经验促进其教育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在吸收和借鉴欧美、日本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这都证明了,教育交流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交流究竟是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影响中国教育改革的呢?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展示教育交流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之间相互关系的专著,《交流与改革》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该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结构宏阔,以小见大。该书从教育交流的视野出发,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既展示了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也分析了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作用。
第二,路径独特。一般教育史著作往往停留于教育制度与思想的编年史,而该书将教育改革放在教育交流的背景下加以梳理与审视,透视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域外教育因素的巨大影响力。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路径,才能客观地评价来自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以及人力物力资源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第三,方法创新。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方面,有两点给人印象最深。一是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展示了教育交流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如:通过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展示教育交流对教育理论的影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展示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展示教育交流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通过范例教学法、发现法、暗示教学法等的引进和实验,展示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方法变革的影响,等等。二是作者充分应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979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五种有影响力的《教育学》教材的文本解读,详细辨析了教育交流对“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课程”等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的影响,用细节填充了关于教育交流影响力的空间。
第四,资料功夫扎实。教育交流与教育改革所涉资料浩繁,教育交流既涉及同教育有关的人员、物资的跨境互动,也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等观念资源的互换;而教育改革则涉及教育体制、观念的变革,囊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因此,该书要全面地分析教育交流对二十多年教育改革的影响力,所涉及资料的浩繁程度是可以想见的。比如:作者详细梳理了1976年至2000年我国教育交流的方针、政策的发展变化,详细统计了各种外国教育史著作中所研究到的国外教育家,统计了二十多年来研究国外教育的论文和著作的出版情况,统计了《教育学》教材中,国外教育文献和国外教育家观点的应用情况等等。这些均没有现成的成果可资借鉴,是作者潜心爬梳的结果,这体现了作者把握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与功夫。
第五,结论精当。作者在对近三十年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后,明确提出四点结论:(1)教育交流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2)教育交流需要开放的环境和制度保障;(3)教育交流既要重视有形资源更要注重无形资源;(4)教育交流中要注意处理好引进、借鉴和创新的关系。这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颇具启发意义。
(《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朱宗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40.00元)